公司常常遇到因為硬碟壞掉來修電腦的顧客,
然而還是會有用戶不太清楚電腦內的資料怎麼備份。
這次小編幫各位整理了一篇比較簡單的備份方法,希望可以幫助各位使用者。
首先,最簡單的備份工具,就是隨身硬碟或是隨身碟,
兩者的差別在於攜帶方便與容量大小。
現在隨身硬碟容量基本都是1000GB(1TB)起跳了,容量大適合放比較大量的資料。
隨身碟攜帶輕巧方便,可是容量相對地比較小。
比較常見的有8GB,16GB,32GB,64GB,再上去的容量價格會偏高。
再來,找到電腦的USB插孔,前置面板以及後方主機板上皆有。
藍色的接孔是USB3.0,黑色的孔是USB2.0。
現在的主機板以及隨身(硬)碟基本上都會支援USB3.0。
至於藍色的USB3.0跟一般傳統黑色USB2.0差別在哪裡??
大概簡單介紹一下:
理論速度 | 實際速度 | |
USB2.0 | 480Mbps半雙工廣播 | 7.9MB/s ~ 9.5MB/s |
USB3.0 | 5Gbps全雙工點到點 | 11.4MB/s ~ 286.2MB/s |
理論上USB3.0傳輸速度會比USB2.0快上10倍,
但實際上資料的傳輸速度還是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,
例如隨身碟本身的快閃記憶體的品質,雖然標榜有符合USB3.0標準,
但是傳輸速度也不見得可以達到。
USB3.0是相容於USB2.0的,
如果買到的是USB3.0的外接設備,
可是主機沒有USB3.0的插槽,是可以接到USB2.0的插槽。
但是傳輸速度就不會有USB3.0的速度了。
接下來示範如何被備份,將隨身硬碟接到電腦上,如圖所示。
接上去後點開程式集或是桌面上"電腦"圖示
(XP:我的電腦,Win7:電腦,Win8&10:本機),
通常"電腦"都是在程式集的這個位置上。
進入電腦後會看見電腦內所有的磁碟分割區,插入隨身硬碟後會多出一個磁碟區。
(本圖為"本機磁碟(G:)")
接下來的步驟很簡單,假設使用者的這些圖片很重要,
對著資料夾或是檔案按下滑鼠右鍵,選擇"複製"(或是鍵盤上快捷鍵ctrl+c)。
然後到剛剛的外接硬碟的磁碟區(本機磁碟G),點滑鼠兩下進去。
再空白的地方點滑鼠右鍵。選擇"貼上"(鍵盤快捷鍵ctrl+v),就行了!!
這樣就是最簡單的異地備份,每個用戶都要定時的備份自己的資料,
以免哪天電腦突然壞掉。
備份建議至少要備三份以上,
本機一份+外接硬碟一份+雲端空間一份,這樣是最保險的。
因為外接硬碟跟本機硬碟一樣都是會壞的,而且現在硬碟壽命都不長,
所以才會建議備份三份以上。
若硬碟壞掉救援一次資料的費用之前文章有討論過,嚴重的話大概30000元以上,
試想想,30000元可以買多少隨身硬碟了?可以買多久的雲端空間了?
所以買隨身硬碟這種小錢不要省,資料是無價的。
以上是目前雲端硬碟的比較圖,(出處:https://pcrookie.com/?p=1308)
如果需求容量不會很大,Google Drive跟One Drive都有免費15GB的空間可以使用。
雲端備份的方式有很多種,這篇就先不介紹了,若有機會會整理一篇文章給各位參考。